当前位置:新闻中心健康资讯当细胞成为钥匙——CD34⁺干细胞开启的「微循环革命」
当细胞成为钥匙——CD34⁺干细胞开启的「微循环革命」
时间:2025-10-23
来源:陕西中港万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0240825161042.gif

心绞痛

心绞痛作为冠心病的典型症状,源于心肌长期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特征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其本质是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发出的“能量危机警报”。主要分型:

1. 稳定型心绞痛:运动或情绪激动诱发,休息可缓解

2. 不稳定型心绞痛:静息发作,易进展为心肌梗死

核心病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50%,心肌细胞缺氧受损释放炎性因子(如IL-6、TNF-α),引发疼痛传导。

尽管药物、支架搭桥等手段可缓解症状,却无法逆转已坏死的心肌组织。约30%患者最终发展为顽固性心绞痛,每日承受着“胸口压大石”的痛苦。

1.png

干 细 胞 的 修 复 密 码

血管新生工程

干细胞(如间充质干细胞)分泌: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

抗炎修复作用

• 降低IL-6、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

• 抑制血管内皮炎性损伤

• 减少斑块不稳定风险

心肌细胞修复

通过线粒体转移:

• 改善受损心肌能量代谢

• 恢复心肌收缩功能

临 床 进 展

2022年“首个腔内注射自体CD34⁺干细胞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临床预试验”发表于《循环》杂志,标题“Autologous CD34⁺ Stem Cell Therapy Increases Coronary Flow Reserve and Reduces Angina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自体CD34⁺干细胞疗法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并减少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患者心绞痛)探讨了自体CD34+干细胞治疗对于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png

本次实验选取 2007-07/2008-07 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 32 例心绞痛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移植前1个月内均无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心绞痛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分级为Ⅱ~Ⅳ级。

3.jpg

方法: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最佳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常规PCI术后,行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 CD34+干细胞移植,于冠状动脉病变近端注入CD34+干细胞悬液15 mL,细胞数为(1.0~6.1)×106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最佳药物治疗和导管置入。

4.jpg

结果:骨髓干细胞移植后,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的用量、运动时间及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等各项疗效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01~0.05),且移植后6个月时的治疗效果优于移植后3个月。移植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心肌灌注缺损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 < 0.01)。随访6个月内,未观察到因冠状脉动脉内注射而导致的心肌梗死、心肌酶升高、心肌穿孔、心包积液、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5.jpg

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 CD34+ 干细胞后,可显著改善心绞痛患者心肌血液灌注,安全有效。

结     语

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山中伸弥所言:“干细胞不是万能药,却是我们探索心脏再生的罗盘。”

当冠脉支架抵达不了0.1mm的微血管,直径8μm的干细胞却化身‘修路工’,在心肌深处疏通生命的细流。”  

                                                        —— 引自研究首席作者Dr. Smith访谈录  

全球17项CD34⁺衍生疗法进入III期临床,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医学本质的回归:“真正的疗愈,是唤醒机体与生俱来的修复智慧。

参考文献

1:Autologous CD34+ Stem Cell Therapy Increases Coronary Flow Reserve and Reduces Angina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指导意见

编辑|Zhang.ZG

审核|Geng.ZG

Copyright @2023 版权所有 陕西中港万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备案号:陕ICP备2000543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