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健康资讯颈椎病的 “克星” 找到了?神奇干细胞助力颈椎修复
颈椎病的 “克星” 找到了?神奇干细胞助力颈椎修复
时间:2025-01-13
来源:中港万海

20240825161042.gif

在现代生活中,颈椎问题愈发普遍,正悄悄 “缠上” 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忙碌了一天的上班族们,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眼睛紧盯着电脑屏幕,手指不停地敲击键盘,脑袋不自觉地前倾,颈椎就这么长时间保持着固定且扭曲的姿势。一到下班,不少人又立马变身“低头族”,走路看手机、吃饭刷视频、睡前躺床上还要玩几把游戏。长此以往,颈椎能不出问题吗?

1.png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颈椎病的发病率约为 15%,并且呈现出逐年增长、愈发年轻化的趋势。二三十岁就喊脖子疼、肩膀酸的大有人在,甚至不少中小学生也早早加入了颈椎不适的 “大军”。这可不是什么小毛病,颈椎作为连接头部与身体的关键部位,一旦出现问题,不仅脖子、肩膀遭罪,还可能引发头晕、手麻、恶心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什么是颈椎病

2.jpg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邻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一般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这几种常见类型。

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常见,通常表现为肩颈痛,而且这种疼痛还会像 “放电” 一样,沿着胳膊往手指方向放射,让上肢出现放射性疼痛或麻木,严重的时候,连握东西都没力气,感觉上肢特别沉重。

脊髓型颈椎病,它主要是脊髓受压,患者常常会觉得四肢乏力,走路摇摇晃晃,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手持物品也不稳,要是病情发展下去,甚至可能导致瘫痪,致残率相当高。

3.jpg

椎动脉型颈椎病相对少见些,患者的椎动脉供血受到影响,会出现眩晕的症状,脑袋晕乎乎的,感觉周围的东西都在旋转、摇晃,尤其是头部剧烈活动时,眩晕感会更强烈,还可能伴有头痛、视力障碍等情况,有些患者甚至会突然猝倒。

交感型颈椎病同样少见,主要是交感神经受刺激,引发一系列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的表现,像头晕、头痛、心慌、胸闷、视力模糊、耳鸣、听力减退,还有的患者会出现多汗、无汗、肢体发凉怕冷等情况,十分影响生活质量。

颈椎病的成因

颈椎退行性变是首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颈椎如同机器零件一样会逐渐磨损、老化,且使得椎间盘的含水量逐渐减少,弹性降低,出现变性,进而引发椎体边缘骨刺形成、椎间隙变窄等一系列退变表现,颈椎的稳定性大打折扣,周围组织的力学平衡也被打破。

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也是常见原因之一。部分人在青春期发育过程中,椎弓发育得较为扁平,导致椎管天生就比正常人狭窄,脊髓在椎管内的代偿间隙过小,一旦颈椎出现轻微的退变,如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脊髓就很容易受到压迫,从而引发颈椎病。

4.png

慢性劳损与日常生活、工作习惯息息相关。不良睡眠体位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比如习惯高枕卧位,颈椎长时间处于过度前屈状态,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等长时间受力不均,张力大的一侧就容易出现劳损。每天早上醒来都感觉脖子酸痛僵硬,这可能就是不良睡姿在 “作祟”。

先天性畸形同样不容忽视,有些患者颈椎存在先天性的结构异常,如先天性椎体融合,使得颈椎局部的应力分布发生改变,更容易刺激和压迫神经、血管,为颈椎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外伤也是引发颈椎病的一大因素,在颈椎退变失稳的基础上,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意外,如乘车时急刹车导致颈部突然过度屈伸、扭转,或是运动时头部受到撞击,都可能造成颈椎骨折、脱位,损伤脊髓、椎间盘或周围软组织,进而诱发颈椎病。

除此之外,受凉也可能诱发颈椎病,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很多人贪凉,让空调冷风直吹颈部,颈部肌肉遇冷收缩痉挛,血液循环受阻,椎间盘和韧带等组织的代谢也会受到影响,加速退变,原本就脆弱的颈椎在这 “一冷一热” 的刺激下,症状很容易就加重或发作了。

颈椎病传统的治疗方法

当不幸患上颈椎病,大家最关心的肯定是如何治疗。目前,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分为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应用广泛,对于大多数轻型颈椎病患者来说,是首选的治疗方式。它包含多种手段,其中物理治疗就涵盖了声、光、电、磁、热等多种技术。比如超声波治疗,能利用高频声波的机械振动作用,深入组织内部,改善局部的炎症,缓解组织痉挛;红外线光疗,通过温热效应,促进血液循环,让颈部僵硬的肌肉放松下来,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5.png

中国传统治疗中的针灸、按摩、艾灸等方法也备受青睐。针灸选穴施针,依据经络学说,疏通颈部气血阻滞的经络,调节气血运行,通则不痛,有效缓解颈部疼痛与上肢麻木;专业的按摩手法,能精准地放松颈部紧张的肌肉、纠正紊乱的小关节,恢复颈椎的正常活动度;艾灸则借助艾草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温通经络、散寒除湿,对于因受寒诱发或加重的颈椎病,效果显著。

除此之外,药物治疗也是非手术治疗的重要一环,常用的有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物,如布洛芬、塞来昔布等,能快速缓解疼痛症状;还有营养神经的药物,像维生素 B1、维生素 B12 等,帮助修复受损的神经,减轻手麻等不适。

而当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病情较为严重时,就需要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了。介入治疗如等离子射频消融、臭氧介入等,是近年来兴起的微创治疗手段。它们通过特殊的仪器设备,经皮穿刺将能量或药物精准送达病变部位,使椎间盘纤维环收缩,减轻对神经、血管或脊髓的压迫,创伤小、恢复快,尤其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治疗则主要针对脊髓型颈椎病、病情严重且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其他类型颈椎病,包括前路手术、后路手术以及前后路联合手术等不同术式,目的在于解除神经、脊髓的压迫,重建颈椎的稳定性,但因其具有一定风险及创伤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患者往往比较痛苦,所以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

干细胞治疗:颈椎病患者的新希望

在传统治疗方法之外,近年来,干细胞治疗作为一种前沿的医疗技术,逐渐在颈椎病治疗领域崭露头角,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干细胞治疗原理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用于颈椎病治疗的干细胞,常见的有间充质干细胞等。当这些干细胞被移植到患者体内后,会随着血液循环至颈椎部位。一方面,它们可以分化产生血管上皮细胞,精准地修复受损的微血管,抑制组织出血,改善颈椎局部因缺血、缺氧而导致的代谢紊乱状况,为病变组织重新注入生机与活力;

6.png

另一方面,干细胞还能够凭借其独特的旁分泌功能,分泌出各种生物活性因子,精确调控软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促进组织细胞的修复再生,及时补充因受损而坏死的软骨细胞,并且提高软骨细胞的分泌活性,促使其产生足量的胶原纤维,恢复网架结构和韧带的弹性,让颈椎重新活动自如,从根源上减轻患者的痛苦。

(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血管损伤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张夏梦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寿折星探讨了干细胞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炎症的抑制作用及血管修复作用。

7.png

(1)实验动物分组:选取 40 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兔,体重在 2.0 - 2.5kg 之间,随机分为 4 组,每组 10 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丹参酮组、干细胞组。

实验过程:

(2)模型制作:模型组、丹参酮组、干细胞组采用硬化剂注射法制作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具体操作是在无菌条件下,将适量的硬化剂(如 5% 鱼肝油酸钠)缓慢注射到颈椎横突孔内,以损伤椎动脉血管壁,诱导血管狭窄和炎性反应,模拟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状态。

(3) 干预措施:造模 24 小时后,空白组和模型组不进行干预。丹参酮组经耳缘静脉注射丹参酮 ⅡA 磺酸钠溶液 10mL,溶液浓度为 0.1g/mL。干细胞组则经耳缘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混悬液 10mL,干细胞浓度为 1×10⁶个 /mL。在干预的 2 周时间内,每天观察兔子的饮食、活动等一般情况。

(4)取材:干预 2 周后,对所有兔子进行过量麻醉处死,迅速取出颈椎段椎动脉血管,一部分用于组织学观察,一部分用于相关蛋白和因子的检测。

(5)结果分析:

8.jpg
9.jpg

 组织学观察:通过苏木精 - 伊红(HE)染色发现,模型组椎动脉管壁中膜平滑肌细胞肥大增生明显,细胞排列紊乱,血管内皮皱折不规则且增多。而干细胞组管壁中膜平滑肌细胞肥大增生明显受到抑制,细胞排列相对整齐,血管内皮皱折较匀称。

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方法检测椎动脉血管中 cathepsin B、白细胞介素 6(IL - 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 α)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干细胞组椎动脉血管中 cathepsin B、IL - 6、TNF - α 表达显著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这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抑制血管局部的炎症反应,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血管损伤起到修复作用。

结语

干细胞治疗颈椎病无疑为广大患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康复的新大门,通过修复受损组织、改善局部微环境,它让许多患者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与舒适感。

与此同时,颈椎病的预防始终胜于治疗。日常生活中,大家要时刻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休闲娱乐,都要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久坐,定时起身活动一下身体,伸展颈部、肩部肌肉;挑选一款高度适中、软硬适宜的枕头,让颈椎在睡眠中也能得到充分的放松与支撑;加强颈部肌肉的锻炼,游泳、羽毛球等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增强颈部肌肉力量,为颈椎提供更稳固的保护。

希望大家都能重视颈椎健康,远离颈椎病的困扰,拥有一个充满活力、轻松自在的生活。如果对颈椎病或干细胞治疗还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在评论区留言,一起探讨交流。

参考文献

[1]张夏梦,寿折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血管损伤[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1):27-32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指导意见。

编辑|Lin.ZG

审核|Geng.ZG

Copyright @2023 版权所有 陕西中港万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备案号:陕ICP备2000543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