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据央视报道,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已高达约 3.3 亿 ,这一庞大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意味着每四到五个中国人中,就至少有一人面临着心血管疾病的困扰。而心脏病,无疑是其中最为致命的威胁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心脏病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觑。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 20 年里,心脏病一直稳坐全球首要死因的 “头把交椅”。仅在 2019 年,就有近 900 万人因心脏病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这一数据揭示了心脏病在全球范围内的高发性和严重性,它如同一个无形的杀手,时刻潜伏在人们身边。
心脏病发病特征
许多知名人士也未能逃脱心脏病的魔掌。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在 2005 年春晚彩排时,因心脏病突发,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年仅 46 岁。她的离去,让无数观众悲痛不已。还有陆树铭,那个在 1994 年版《三国演义》中成功塑造关羽形象的著名演员,于 2023 年年初因心脏病离世,享年 66 岁 。他的表演深入人心,他的离去也让人们深感惋惜。此外,相声大师侯耀文于 2007 年因心肌梗塞去世,享年 59 岁 。他们的离去,不仅是艺术界的重大损失,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心脏病的防治。心脏病发作时的症状多样且复杂,及时识别这些症状,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胸痛
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便是胸痛 ,这种疼痛通常位于胸骨后方,患者会明显感觉到一种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的程度因人而异,轻者可能只是短暂的不适,重者则犹如一块巨石压在胸口,令人难以忍受。疼痛还可能放射至左臂、颈部、下颌或背部等部位。以冠心病为例,心绞痛发作时,胸痛一般持续 3 - 5 分钟,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而急性心肌梗死引发的胸痛更为剧烈,持续时间长达数小时甚至更久 ,且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往往难以缓解,患者还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等症状,甚至会产生濒死感。
心悸
心悸也是心脏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患者会自觉心脏跳动异常,感到心慌或心跳加快。这种感觉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引起心悸的原因众多,除了心脏病,如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等,还可能与剧烈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或浓茶等生理性因素有关。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贫血、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能导致心悸。
咳嗽
咳嗽同样不容忽视 ,部分心脏病患者会出现咳嗽症状。当心脏功能受损,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导致肺部淤血时,就容易引发咳嗽。这种咳嗽通常在夜间或躺下时加重,可能伴有咳痰,痰液的性状也因病而异。
例如,心力衰竭患者可能咳出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此外,像肺心病等特定类型的心脏病,由于肺部血管病变和肺动脉高压,也会导致咳嗽的发生。
水肿
水肿也是心脏病较为典型的症状 ,通常出现在身体的低垂部位,如双脚、脚踝和小腿。这是因为心脏功能减退,导致血液回流受阻,液体在组织间隙积聚。一开始,水肿可能只是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出现,休息一晚后会有所减轻,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水肿可能会持续存在,甚至蔓延至全身。
比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在心肺功能失代偿期,不仅会出现下肢水肿,还可能伴有球结膜水肿、视盘水肿等症状。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同类型的心脏病,其症状表现各有特点,而这些症状也并非心脏病所特有。例如,胸痛可能是由于胸膜炎、肋软骨炎等疾病引起;咳嗽可能是呼吸道感染、过敏等原因导致;水肿也可能与肾脏疾病、肝脏疾病有关。因此,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以便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
心脏病传统治疗手段
面对心脏病这一严峻挑战,传统医学已经发展出了一系列的治疗手段,然而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药物治疗是心脏病治疗的基础手段,医生会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具诸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降脂药、β 受体阻滞剂等 。这些药物在缓解症状、降低心脏病发作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阿司匹林为例,它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减少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但药物治疗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心脏组织受损的问题,一旦停药,病情可能会出现反复。而且,长期服用药物还可能引发各种副作用,如他汀类药物可能对肝功能造成损害,导致转氨酶升高;部分降压药物可能引起低血压、头晕等不适症状。
对于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搭桥手术和心脏支架是常见的治疗选择。搭桥手术,通过取患者自身的一段血管(如大隐静脉、乳内动脉等),将其移植到主动脉根部和缺血的心肌之间,绕过狭窄或堵塞的部位,恢复心脏的血液供应。心脏支架则是在冠状动脉狭窄处放置一个金属支架,撑开狭窄的血管,使血流恢复通畅 。这两种方法在改善心肌供血方面效果显著,但它们也并非十全十美。
搭桥手术属于开胸大手术,对患者身体的创伤极大,手术过程中需要全身麻醉、建立体外循环,手术风险较高,术后恢复时间长,且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感染、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 。心脏支架手术虽然创伤相对较小,但术后仍面临着支架内再狭窄、血栓形成等风险,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以防止血栓的形成,这又增加了出血的风险。此外,这两种治疗方法的费用都较为高昂,给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干细胞治疗心脏病案例
干细胞治疗心脏病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众多成功案例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疗法的巨大潜力 。
2024 年 8 月 22 日,伊朗设拉子医科大学医学院的专业团队在极具影响力的行业期刊《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了一篇极具价值的综述报告。运用了极为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对 17 项精心筛选的随机对照试验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荟萃分析,这 17 项试验共涉及 1684 名患者,样本具备广泛的代表性和多样性。
这项研究聚焦于探究心力衰竭(HF)后进行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能否对临床治疗效果及心肌性能指标起到改善作用。研究人员在临床注册数据库中,针对性地检索了评估HF后MSCs移植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此次研究的主要观测指标涵盖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心肌功能相关指数。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深入分析了多个因素对上述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患者年龄、引发心力衰竭的原因、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使用的细胞数量、供体类型(自体或异体)以及细胞输送途径。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研究人员运用随机效应方法,统计并汇总了相对风险(RR)或平均差异(MD),以及与之对应的95%置信区间(CI)。该研究中,干预组共纳入927名患者,对照组则有757名患者。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接受MSCs移植的干预组患者,心力衰竭再入院率有所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提升。不仅如此,干预组患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以及疤痕面积均有显著减少。在功能评估方面,干预组患者的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显著降低,6分钟步行测试结果则显著改善。
结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高度重视心脏健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控制体重等。
同时,定期进行体检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有心脏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人群,更应密切关注心脏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相信在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心脏病不再是无法战胜的绝症,患者们都能重获健康,拥抱美好的生活 。
参考文献
[1]刘东月,王宪云,王乐,等.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3,27(15):2435-2442.
[2]张桂欢,田海.胚胎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研究的进展[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1,30(03):360-363.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指导意见。
编辑|Lin.ZG
审核|Geng.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