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生物科技蓬勃发展的浪潮之中,外泌体凭借其别具一格的细胞间通讯功能以及蕴含的巨大潜在治疗价值,成功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科研人员的目光,全球范围内,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正积极探索外泌体在新冠肺炎、抗衰老、脱发、自闭症、风湿病、帕金森病等多种疾病中的应用。然而,伴随这一领域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发展,一系列关乎患者安全以及监管方面的疑问也接踵而至。尤其是在坊间流传的有关患者在接受外泌体疗法后不幸死亡的传闻,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将这一新兴疗法径直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那么,此等传言究竟是毫无根据的谣传,还是确有其事?外泌体疗法未来的发展路径究竟在何方?又该如何巧妙地在创新探索与严格监管之间寻得平衡,切实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呢?这一系列问题亟待我们深入探究与解答。
外泌体是什么?
外泌体是一类细胞外小泡,通过转运各种生物活性物质进行细胞间通讯。目前,它们被评价为诊断标志物和向靶细胞递送治疗的一种方式(Abbott,2023)。
定义
外泌体是由脂质双分子层包裹的微小囊泡,直径一般为30~150nm
形成
外泌体源自于细胞质膜的内吞作用,由细胞内的多泡小体(Multivesicular bodies,MVB)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细胞外。其主要来源于细胞内溶酶体微粒内陷形成的多囊泡体,经多囊泡体外膜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胞外基质中。
研究进展
根据Asadpour et al.(2023),截至2022年11月,在ClinicalTrials.gov上注册了288项使用外来体的临床试验和127项使用胞外囊泡的临床试验。然而,目前尚无使用细胞外囊泡或外泌体的获批疗法,且其对人体给药存在严重风险,包括非预期副作用,如恶性转化、污染、不必要的免疫应答和毒性。
据最新报道,美国已有38家企业的60家诊所宣传基于干细胞或外泌体的干预措施,作为新冠肺炎的治疗或预防措施。这一趋势不仅在美国,在全球范围内都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截至2022年11月,ClinicalTrials.gov上已注册了288项使用外泌体的临床试验和127项使用胞外囊泡的临床试验。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外泌体疗法在医学界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因此,迫切需要在这些国家传播信息和澄清法规,以保护患者。如果不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令人不安的困境。
外泌体治疗引发的监管与患者安全问题
背景概述
谣言流传:近期,有谣言称患者在接受外泌体治疗后死亡。
学会回应:再生医学和抗衰老学会发表文件(如下图),敦促成员谨慎使用未经批准的产品,但随后澄清其成员与案件无关。
医疗机构与官方态度:传言涉及的医疗机构否认提交相关报告,卫生部门官员指出信息来源不明。
问题严重性
监管空白:外泌体目前未被纳入政府系统,用于识别未经证实的干预措施的不良事件。
患者安全担忧:有报道称,某私人诊所向患者施用外泌体(包含在干细胞上清液中),导致癌症恶化,且治疗在外部专家建议停止后仍继续。
监管需求与现状
法规缺失:缺乏针对外泌体治疗的法规,以保护患者免受严重风险。
提案与指南:日本再生医学会提出修改相关法规范围的提案,呼吁监管含有外泌体的细胞外囊泡。
日本细胞外囊泡学会发表立场,认为只有经过严格筛选的生物制品才应进入临床实践。
发布了基于外泌体的干预措施提供者应审查的内容的指南。
国际合作与呼吁
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ISSCR)的角色:
ISSCR在解决未经证实的干细胞干预措施方面产生了全球影响。
呼吁ISSCR在修订指南和患者手册时纳入基于外泌体的干预措施。
合作与透明度:建议ISSCR与国际细胞外囊泡学会(ISEV)合作,提高患者保护意识,促进监管透明度。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新兴疗法伴随风险与不确定性
首先,我们必须正视的是,任何新兴疗法在初期都可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外泌体疗法也不例外。尽管其在研究和临床应用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目前尚无使用细胞外囊泡或外泌体的获批疗法。这意味着,尽管其前景广阔,但应用于人体仍存在潜在风险。因此,加强监管,确保患者安全,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监管需多方共同努力
然而,监管并非一蹴而就。在追求创新与保护患者之间找到平衡,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患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为外泌体疗法提供法律保障;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也应加强自律,确保外泌体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加强科普宣传与信息共享
同时,我们还应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外泌体疗法的认知和理解。通过科学普及,让公众了解外泌体疗法的原理、应用范围和潜在风险,从而避免盲目追求和过度期待。此外,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为监管机构和科研人员提供科学依据
平衡创新与监管 共促健康发展
在创新与监管之间寻求平衡,并非易事。但只要我们坚持患者至上的原则,加强合作与沟通,就一定能够找到一条既促进科技创新又保障患者安全的道路。外泌体疗法作为生物科技领域的一颗新星,其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对此,我们应该怀有正向的信心,对此,我们应该怀有正向的信心,“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让我们携手共进,为这一新兴疗法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The urgent need for clear and concise regulations on exosome-based interventions, Stem CellReports (2024), https://doi.org/10.1016/j.stemcr.2024.09.008
【2】https://www.isev.org/patient-information-and-safety-notice–extracellular-vesicles-exosomes-and-unproven-therapies
【3】Kubota, A. (2023). Looking into the rumors of death after exosome administration. Nikkei Biotechnology & Business.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指导意见。
编辑|Ning.ZG
审核|Geng.ZG